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市必先强教,兴市必先兴教。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现并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具有决定性意义。
1、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民生性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和人才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有利于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是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必然要求
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们总结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成果,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总目标总任务。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力推进“八大基地”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发展成果惠民利民的迫切要求。为当前计,为长远谋,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多投入、更实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现并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为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教育惠民的必然要求
教育事关人的全面发展,承载着千家万户希望,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业之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惠民,是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得到人民群众充分肯定。但是,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相比,与省内外教育现代化城市相比,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加快实现并不断提高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推动我市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有利契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实现教育惠民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遵循教育事业发展内在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改革与发展相协调,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加快从教育强市到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充分认识过去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切实增强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4、过去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为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00年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特别是全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保证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高,全市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00年的17.5%提高到2009年的21.74%。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从2000年的60余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91.7万人,增长了52.8%。
——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全市幼儿、学前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实现了农村和城镇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规范化学校建设、城乡教育联动发展等,整体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校生普职比达到了50︰50,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结构趋于合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有了新发展。
——高中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48.3%提高到2010年的90.1%,上升了41.8个百分点,提前两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学位数从48.3%提高到2010年的82.1%。
——高等教育长足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从2000年的1.5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31万人,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1.7%上升到2010年的28.5%。
——民办教育迅猛发展。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一支重要力量和重要增长点,全市共有民办学校42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287所,民办中小学121所,民办职校15所,民办高校1所;省、市、区一级学校(园)32所;在校学生已达20万人。
——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普通高考本专科上线人数从2000年的3300多人增加到2010年的1.93万人,其中本科上线人数从2000年的2036人攀升至2010年近9000人,增加了4倍多;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96%以上。
——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了教师待遇“两相当”政策,实现了教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工资水平基本持平,城镇教师工资水平与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代课教师问题得以全面解决。
——优质教育发展迅速。成功创建3个省教育强县(区)和40个省教育强镇(街道)。全市已有10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省一级高中学校、12所市一级高中学校。中职学校中已有8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3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点。
——德育模式走向全国。构建了“四体系三平台两网络一评估”的学校德育模式,提高了我市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市学校德育模式分别在全国、全省德育工作会议上得以推广。
——优质服务成绩显著。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覆盖全市的教育服务大厅,专人接听热线,定时接待来访,当面开展咨询,网络受理来信,专案办理投诉。市教育局服务大厅获全省系统和行业“窗口之星”称号。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党重教育、全民办教育蔚然成风;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社会力量对教育投资越来越大。
三、全面把握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切实增强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的导向性与针对性
5、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组织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不断提高我市教育均衡化、多元化、优质化、全民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6、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教育纲要》,推进我市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南方教育高地重要节点、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市和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力争教育各项指标超过珠三角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省教育前列。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省教育强市目标,打造南方教育高地重要节点。2010年,实现省教育强市目标;2013年,教育在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巩固和提高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典型;初步构建满足区域需要、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建设一支名师辈出的较高素质师资队伍;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二步,教育整体水平力争进入全省前列,实现并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至2016年,教育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凸显,并超前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市高质量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3%,实现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集约化、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基地基本建成,构建起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毛入学率达到48%;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总量显著提高,绩效显著提高。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市。
第三步,教育各项指标超过珠三角平均水平,教育整体水平稳居全省前列。至2020年,全市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我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立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教育体制机制,建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教育整体水平稳居全省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实施“七大教育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确保我市在全省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树立“教育惠民”理念,率先实现财政投入教育比例达标,率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力实施“七大教育工程”。
7、实施普及教育巩固和提高工程,提升基础教育发展品质
加大对学前教育扶持力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乡镇(街道)和村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合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教师,采取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形式举办农村幼儿园(班),到2013年,每个乡镇(街道)建成1所以上优质中心幼儿园;到2016年,优质幼儿园达30%以上;到2020年,优质幼儿园达50%以上。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实行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优配;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来工子弟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支持中小学与海外学校建立姊妹学校,支持设立港澳台人士子弟学校。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重点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提升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到2016年,全市所有高中达省优质高中标准。采取市、县(区)财政分担的办法,从2012年秋起,力争实现从小学到高中全覆盖的12年免费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水平。
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实施县(区)特殊教育建设工程,全面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到2012年,30万户籍人口以上的县(区)均建成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力争达到97%以上。
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制订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创新民办学校管理办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拓宽民办教育投融资渠道,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作用;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8、实施优质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均衡水平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育人效果。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打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成长指导体系作为主攻点,建立起以标准化、特色化校园文化体系,覆盖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规范化、多元化、个性化养成教育体系,优质专业化德育队伍体系,全员联动式成长帮扶体系,安全服务教育体系等六大体系为主平台的生态德育体系。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加强国防教育,注重国防观念、军事知识和纪律作风教育。切实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开展重点项目的实验,深入推进特色教育。“制订《学校管理标准化流程参考手册》、深化城乡教育联动、实施大学区名校托管模式、在“两持平一鼓励”基础上真正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建立校长和教师全员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市级学业水平监测体系、探索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平衡分布模式、推进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城乡一体化、实施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推进同标准同运行的信息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全面启动,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鼓励学校根据学生发展要求和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多样化、个性化;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能力,打造各类学校独特、稳定、优质的教育风格;深化特色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建立国内外先进课程资源遴选、引进和推广机制,加大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建立以校为本、区域联动的教研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入开展义务教育生本教育试验,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网络体系。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完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实行规模办学,到2012年,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使农村和薄弱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各场室及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有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三室一场”,即标准配置教室、实验室(包括电脑室、语音室和小学的功能室)、阅览室和运动场(包括必要的运动器材);生活设施实现“五有”(即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厕所、有可供教师工作休息的集体宿舍,寄宿制学校还要有符合安全标准的学生宿舍、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到2016年,消除大班额现象,推行标准班教学,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转变推进方式,以学校建设标准化为基础,以学校管理标准化为抓手,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通过实施城乡学校结对一体联动,校长队伍一体建设,教师队伍一体配置,教育品质一体提升,德育工作体系一体构建,教育经费一体落实,学校布局一体规划,设施设备一体完善,信息化建设一体推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实现“三对等一保障”(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保障)的均衡发展目标,到201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6年,实现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广东省乃至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
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安保措施,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安全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和应急演练,加强各级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按照规定配齐安全管理人员,配齐安全设施,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公安、综治、文化、城管、卫生、应急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抓好校园周边环境及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师生安全,把学校打造成学生的家园、乐园和花园。
9、实施优质职业教育工程,全面优化整合职业教育
整合中职资源,推进“中职新城”建设,把“中职新城”建设成为我市职教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加快市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要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两校在校生超2.4万人(其中住宿生1.6万人)。到2013年,中职在校学生总数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到2016年,“中职新城”内在校中职生超过4.5万人(其中住宿生3万人),形成“中职新城”、江北技工教育产业带和马安民办教育产业带三大职教区域。加强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企业实训中心、学生创业平台。
加快技工教育发展。以先进地区技工教育为参照,重点突出技工教育的内涵和规模发展,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校企机制,整合校企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市技师学院实现高端培养,优质就业,与新加坡合作创新办学模式。2013年,全市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超过2.7万人;2020年,全市技工学校当年招生规模达到2万人,在校生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高级工以上在校生比例占30%以上。
加强职业教育统筹规划与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促进院校间、院校与行业、企业间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普高与职高教育比例结构,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挖掘职业学校办学潜力,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快校舍扩建,增加优质学位。深入开展职校集团化办学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促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合理发展。
健全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办学模式,逐步推进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探索完善“四环对接”模式(即对接农村中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对接中职学校,提供优质资源辐射和品牌服务;对接行业企业,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国际职教,开拓办学全球视野),加快职校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快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步伐,推进惠港澳台职业教育合作,健全完善惠港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
10、实施惠州学院创一流工程,构建完善的教育办学体系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加大对惠州学院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把惠州学院打造为一流地方院校。支持惠州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提高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支持惠州学院优先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惠州学院与行业、企业联合研发,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构建惠州教育一体化体系。加大对市技师学院扶持力度,市技师学院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增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优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到2013年,市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力争升格为大专院校,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全面提高本、专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创新产学研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升高校研发能力。
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水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惠港澳台教育合作。健全开放办学体制,拓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专业共建,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校外籍教师比例。鼓励在校大学生到国外进修、实习和见习,支持大中专院校与国际知名学校开展学生交换互读。着力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
11、实施教育服务网络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高度重视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整体规划,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市、县(区)、校信息化建设协调管理与联动机制,均衡配置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缩小城乡学校数字化差距。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全市教育信息资源,推动数字化学习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各行各业、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家庭,率先建成教育信息服务共同体,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大力推进全市教育科研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网络化水平。充分利用市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全市网络系统,建立学习型社会服务体系。成立惠州市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社会学习网络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资源传输共享;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
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将终身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促进形成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满足市民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文明风尚。
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完善教育服务大厅和服务热线功能,扎实做好网络问政工作,落实教育优质服务工程各项承诺。加大人民群众满意学校创建力度,到2013年,全市80%以上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创建为人民群众满意学校。
12、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广大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研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弘扬优良教风。进一步挖掘、培养、树立、宣传师德典型,塑造全市教师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牢固树立“校长和教师是关键”的理念,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培训计划和“名教师工作室”创立计划,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深入实施名师授徒、新教师跟班学习等计划。继续实施东江学者计划。创新学校用人制度。加大对外师资培训交流。
推进教师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的选人用人自主权,优化师资均衡配置机制,开展教师刚性流动试点,实行骨干教师巡教机制,缩小城乡师资差距。进一步巩固“两相当”成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推进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切实打破“大锅饭”,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13、实施教育改革创新工程,不断增强教育活力
改革学校办学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入开展学校大部制改革试验,积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大学区名校托管模式,打破同一区域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界限。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落实大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依法治教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依法治教思想,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完善富有惠州特色的教育政策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教育政务公开。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对教育违法行为执法力度。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完善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定期开展强制性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创新教育科研和教育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推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组建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增强教育科研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依靠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工作。
改革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招生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高中招生指标以每年5%的递增均衡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到2013年达55%,2016年达65%。推进中职招生方式多样化,逐步提高注册入学比例。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建立保障、减免、帮扶等多个层面的助学制度,保证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五、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
14、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把教育纳入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对教育用地要实行计划单列,确保达到“五个优先”(即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人才引进优先考虑师资配备,党政会议优先研究教育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抓教育实绩考核制度,把教育工作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各县(区)政府要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举,强化对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强化对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督导检查;要健全督导制度,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要着力建设高素质专职督导队伍,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
15、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全省率先实现财政投入教育比例达标。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10年起,各级财政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1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达22%以上,2015年达24%以上。到2016年,全市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25%以上。确保提前一至两年达到省《教育纲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
各级财政要进一步支持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着力筹措资金,解决实施优质职业教育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等教育重大项目工程经费投入问题。从2011年起,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励资金,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区)、乡镇(街道)进行奖励。
16、各部门和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